黑茶文化
安化黑茶卫视新闻宣传《黑茶大业》第一集:一
《黑茶大业》第一集:一片叶子飘香千年
安化黑茶,因产自湖南益阳安化县而得名,最早记载始于唐代,兴盛于明清时期。历史上,黑茶一直是西北边疆人民消食去腻的生命之饮,并远销中亚、俄罗斯和欧洲腹地,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。黑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大茶类,湖南占全国产量的6成以上,安化是全国黑茶产量第一县。
安化,古称梅山,境内峰峦叠嶂,云雾缭绕。这里是云台山大叶茶的发源地,海拔800多米。云台大叶茶,是湖南唯一的大叶茶树种。冰雪消融后,茶树露出鲜嫩的叶子,宽大厚实,阔如手掌,这是制作黑茶的顶级原材料。安化县八角茶业创始人龚寿松:这雪不大,把虫害都可以冻死了……龚寿松十三岁开始种茶,上个世纪50年代参与大叶茶的良种选育,扦插繁育出第一代大叶茶种母本。“云台大叶茶”,随后被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。抗性强,抗旱,抗冻,抗虫,现在安化来说,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推广的云台大叶种。
龚寿松的家,在云台山脚下的马路镇,这里是安化县的茶叶重镇,人们祖祖辈辈的生计大多来源于茶。制茶的每个细节都极为讲究,哪怕是烧锅的柴火,都得是粗壮杂木,火旺耐烧,还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。
老人上年纪后,他把毕生做茶的技艺,传承给了年轻人。25岁的孙子龚意诚,是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硕士,祖父曾手把手教他制作千两茶。这种只有安化才有的黑茶,72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,大多工序不仅需要技艺,更需体力,只有一群壮汉才能完成。这种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工艺, 200年后在安化仍通过家族或师徒代代相传。
龚寿松创办的茶厂,传到孙子龚意诚手里,每年的产值现在有5000多万。18年前,当地茶产业萧条,青云观茶园也濒临荒废。时年60岁的龚寿松临危受命,县政府希望他出面承包茶园,建厂示范。这片400亩茶园,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垦的。十八年前,龚寿松承包茶园时,周围十里无人烟。他们全家齐上山,日夜守在山上培管茶园。
每片茶叶的等级,在分秒之间自动挑选识别。传承祖辈制茶技艺的同时,年轻的掌门人龚意诚,也渐渐读懂了祖辈内心的坚守与诚意。
和历代茶人对茶艺、茶品的坚守一样,135年前由茶商们捐建的永锡桥,今天还完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。茶市斯为盛,人烟两岸稠。当年在安化,云集了300多家来自山西、陕西的茶行,从业人员达十多万。安化境内历史上曾有300多座这样的风雨廊桥,大多是茶商捐筑,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茶。
湖南黑茶文化研究者伍湘安:老百姓送茶要过山,就出现了茶亭。要过桥就出现了风雨桥。他要过溪水,不安全。
清乾隆《湖南通志》记载:“茶产安化者佳,充贡而外,西北各省多用此茶,而甘肃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”。可以看出,起码在乾隆年间,安化出好茶,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。黑茶里的金花,学名叫“冠突散囊菌”,不仅可补充维生素,而且能分解脂肪、舒畅肠胃。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,以肉食为主的边疆百姓,就这样视黑茶为“生命之饮”。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副主任 陆健:我们新疆少数民族有非常深切的体验。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就会想到很多,不光是我们这个单纯解渴呀、这个身体需求啊。
“茶圣”陆羽在他的《茶经》中说,“茶之上者生烂石”。安化的山水之间,遍布七亿年历史之久的冰碛岩碎石,占全球冰碛岩含量的85%以上,这在全世界茶树生长环境中是惟一的。据检测,安化茶叶是硒含量是全国茶叶平均值的2倍,世界茶叶平均值的7倍。
明万历年间,安化黑茶被定为“官茶”,此后,它行销入市,从古老的码头出发,沿资江,过洞庭,入长江,卸船后再用马匹、骆驼运抵西北边疆,辗转到中亚、俄罗斯和欧洲腹地。今天在安化,屋后山上随处可见茶园,大街小巷遍布茶厂、茶行,全县总人口103万,黑茶从业者有32万。